时值金秋送爽,行知学子在中秋教师双节的欢庆中如约而至,正当教诲如晚风,拨云见月圆之时,陶行知像矗立在这光亮下,俯瞰着莘莘学子,仿佛灵光一闪带我们回到了百年前的那个秋天……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从初一至十五,月应是逐渐满足的,可先生目之所及之中华满目疮痍,国家贫困到难以想象的程度,他想,若不先历经初一的朔月,又何来十五的望月?他发现中国有两亿文盲,有七千万儿童是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那时候的陶行知,刚取得伊利诺伊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学成归国。
以当时陶行知先生的学识和才能,本可以告别贫困,转身成为人上人,而他把目光死死盯住中国的最底层社会。他说:“这个国家以农立国,人们十之八九生活在乡下,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就是到乡下去的教育,因为农村如果没有改观,国家就没有希望。”
先生脱下西装,辞掉大学教授的工作,开始发展平民教育。为了更好地展开教育工作,他移居到南京郊外一个叫晓庄的贫困村落,他住到牛棚当中,和当地的老乡们相识,在相处过程中,他渐渐许下一个看上去不可实现的愿望,那就是为中国培养一百万个农村教师。
先生说:我不要培养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而是要培养能够走到人民当中去的老师。他邀请自己的朋友、学者到晓庄授课,传播新的知识和观念。渐渐地,这个在晓庄极不起眼的学堂,从几十人发展到数百人众……陶行知先生要帮助那些最普通的中国人都识字。
他一个人在努力着,影响千百人和他一起让这个梦想的芽破土而出,让我们眼见繁花开到树上。是的,有陶行知所在的地方,就有平民教育的希望。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先生因积劳成疾在上海逝世,挽联在飘,上面写着行知先生千古,而旁边是宋庆龄亲笔题写的苍劲大字“万世师表”。先生终是没能看到中国教育的望月,可他却带着人民教育走过了最晦暗难明的日子,这轮明月已然是云间偶现了。
先生说:“我带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说:我就是中国一介平民。几十年的学校教育把我往西方贵族的方向渐渐拉近,而经过一番彻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中国平民的道路上奔涌回来了。”我们今天能够站在先生“脚下”,我们今天能够享受他为我们创造的教育,我们今天能够一起缅怀陶行知,便是想从先生之光重新照亮每一个为师者心中,播撒那种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以及对祖国的赤子热爱。
先生的事例让我们感受到,真有那样一种人,用自己的生命质量,让导师二字有不一样的分量,用自己的光亮,让导师这两个字有那种灿烂的光华,因为就在不远处,因为就在不久前,真有这样的人。他就站在这里,同时站在我们每个受到教育的行知学子的心中,先生用他的一生温润过中华。他是人民的导师,他用一辈子讲了一件事,为人师者就要活成此般“大写”的模样。
在今天,beat365的教师们深入践行先生“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为学生们倾心付出,教师们誓要延续先生之光,教育出盛世中华之栋梁。
文/校报编辑部 金融2001侯希诺